告别电商标签 阿里要靠实体店完成马云的“新零售”革命

2024-09-08 13:06:11

2016年的阿里巴巴已经不在每个季度的财报中提到GMV数据,2016年的马云也在更多的演讲中提到“新零售”而非电子商务。当马云在2016年云栖大会的台上说,明年阿里巴巴就不会再提到电子商务这个名词,转向新零售的时候,台下的郭台铭自称:“很惶恐!”

在阿里巴巴24日公布的2016年第三财季报表的中,新零售被首次提到,但不容忽略的是,尽管阿里巴巴旗下的云计算、数娱等早已超越电商成为阿里旗下增速最快的几项业务,但支撑阿里巴巴总收入的依旧是其核心业务电子商务。

根据财报,集团当季收入达532.48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同比增长54%,其中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达465.76亿元。那么在告别电商的2017年,新零售究竟是新瓶装老酒的炒作噱头还是会取代电商,成为阿里收入的下一个支柱?

本财报中,阿里巴巴首次将“打假”作为专章写入其中,并对外披露了平台治理工作的进展。财报中显示,平台治理方面的持续努力,已成为超过10万品牌对阿里巴巴信任的重要基础。

尽管马云曾在多个场合表态,阿里巴巴不是假货的既得利益者,而是受害者。但受国内零售业大环境的影响,难以根治的假货问题一直困扰着阿里巴巴,并令其多次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质疑和指责,甚至一度影响了阿里巴巴的股价,阻碍着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战略。

而在国内,2016年底进入立法程序的《电商法草案》中要求网络卖家必须进行工商登记,此项规定被业内认为是针对以淘宝为代表的C2C电商平台,也就是说一旦出台,淘宝上的个人卖家将需要纳税,这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加大了对于淘宝个人卖家的监管。

在此背景下,“打假”成为阿里巴巴一项刻不容缓的行动。事实上,阿里巴巴这一年在平台治理方面的动作,也确实彰显了阿里巴巴对于打假的迫切。根据阿里公布的数据显示,利用大数据打假的阿里巴巴,主动识别且关闭售假商家、下架涉假商品,相较接到权利人投诉而下架商品的比例是16:1,而该数字在2014年还是8:1。也就是说,现在品牌权利人每次投诉要求下架一件商品的背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打假系统已经发现并主动下架了16件。

不过在2016年的双十一晚会上,马云在傲娇地给出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治理打假的方案之后,也无奈地认为,线上治理必须与线下打击相结合,不能只依赖于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线下监管如果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的话,持续生产的假货无非是从一个平台流转到另一个平台”。

在与假货斗智斗勇的同时,阿里巴巴在云计算、金融以及口碑网等新业务上依然保持着火箭般的增速。财报中,来自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7.54亿元(约合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来自数字传媒和娱乐的营收为人民币40.63亿元(约合5.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但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电子商务营收为人民币465.76亿元,依旧占据了阿里巴巴集团营收的87.4%。这对于正在致力于模糊线上线下边界、告别电子商务标签的阿里巴巴来说,新零售的转型似乎路仍漫漫。

不过,这份刚刚公布的财报里,新零售被再次强调,阿里巴巴认为,新零售的价值,即通过庞大的消费网络以及大数据、新科技,阿里巴巴不断转变传统零售模式,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需求,全面改善提升品牌和零售商全价值链的效率。

其中“改变传统零售模式”这一说法对于零售行业来说并不陌生,从电商崛起开始大量挤压传统零售市场开始,营收不断被腰斩的超市、百货和购物中心就在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来扭转局面,之后大批打打着拯救传统行业的O2O被吹上了风口,又在资本寒冬成为弃儿。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线下实体店触网逐渐被忘记的今天,阿里巴巴却在通过“新零售”靠近线下。财报中,阿里巴巴宣布投资21亿元人民币,获得三江购物的35%的股权(包括股份和可换股债券),帮助其试点地方超市全新的购物模式,改善购物保鲜食物的体验;2017年1月,提出了私有化银泰商业的建议,根据建议交易,阿里巴巴将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预计增至约74%。

在本财季之前,阿里对于苏宁、海尔等线下企业的投资也备受关注,除了阿里巴巴之外,京东、亚马逊等其他电子商务公司也在去年加大了与线下企业的交叉。毫无疑问,在移动互联网红利即将到达顶峰的当下,通过线下体验提高用户对于平台的粘性、挖掘更多的用户入口已成为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当下争抢的重要筹码。

此外,在这些投资的背后,马云关于未来零售的描述将成为现实,即以前消费者可以订购一杯饮料并要求快递到家里,“现在你可以下单,然后饮料被送到你要去的下一个地方,这意味着库存不再由不掌握全局的批发商控制,但需要将整个供应链数字化,还需要实体店来作为微型派送中心。”

显然,这样的模型,比此前诸多线下零售提出的触网方式要复杂的多,但同时也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时期崛起的线上零售将对线下的各行各业形成更深的渗透。

友情链接